一位“最会折腾的艺术家”晨晓和中国首例地下停车场色彩奇迹

地下停车场的“折腾计划”

在大多数人眼里,地下停车场就是水泥、排气管、哐啷响的铁门和——让人赶紧上楼的“逃生地带”。

但在中国,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既是停车场,又像是童话博物馆、美术馆和“会飞的梦工厂”;而这场奇迹的幕后主角,是一位你也许不陌生但永远捉摸不透的“折腾型艺术家”——晨晓。

他不安分于画室,不甘心让色彩只躺在画布上,更想把油画笔换成油漆刷,也偏偏要——把艺术“折腾”进地下,把风筝挂在管道上,把孩子的童心悬在水泥天花板上,把“中国色彩”种进孩子心中。

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先知,而他说自己只是在“替孩子们打个草稿,把一块块空间重新定义”。给孩子画笔,不如给他们空间。

这,就是杭州奥体实验小学地下接送中心的前世与今生。

一位“最会折腾的艺术家”晨晓和中国首例地下停车场色彩奇迹

—————————————————————————————————————–

折腾一:谁规定地下空间就只能“灰头土脸”?

“公共空间不是只用来路过的,它可以是文化的栖息地。”

这是晨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你们只想着通风防潮,我想让它美得像会唱歌。

杭州奥体实验小学地下接送中心,原本是个典型的功能空间:车进车出、人来人往,混凝土、管道、警示线,完全没有让人想多看一眼的欲望。

但晨晓偏不信邪。

“越没人看得上的地方,我越想把它折腾成最美的样子。”

他看中的不是地上空间的豪华,而是地下空间的荒芜。

“孩子一天要上下学两次,在地上的时间由学校安排,在地下的空间,由我安排。”正如他所做的“地下也能飞翔,前提是你敢把管道刷成彩虹。”

于是,这位艺术家开始了他的“地下折腾术”:

•管道?——全部刷成彩虹轨道;

•天花板?——放风筝!

•墙壁?——变成互动留言墙;

•展示台?——孩子手工秀场;

•灯光?——照亮孩子们的心坎,

一句话总结:让地下也有“彩虹天空”。

图片1.jpg

折腾二:风筝能飞的地方,不只在天上

风筝,在孩子眼里是一种玩具,但在晨晓眼里,它是“梦想的形式”。

于是他发起了一个大胆的艺术项目——“风筝计划”。

他邀请美术老师和学生一起,每人画一只“属于自己的梦想风筝”。

有的孩子画了可以开到火星的校车,有的画了装满冰激凌的教室,还有孩子画出一个“把作业烧掉的按钮”。孩子们悄悄地跟色彩晨晓爷爷讲“不是我们缺想象力,是大人不让他们在风筝上涂鸦。”

在大人眼中是胡闹,但在晨晓眼里,这是孩子们心里最真实的宇宙——一个不用解释的宇宙。

这些画上去的梦想,不被锁进画框,而是直接挂上天花板。于是,地下接送中心,一抬头,就是孩子的天空。

“这不只是装饰,是童年天马行空的纪念碑。”

图片2.jpg

折腾三:让色彩说话,比标语管用

“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可问题是,孩子天天面对灰墙灰桌灰楼梯,你让他从哪儿长出色彩的自信来?”

晨晓不喜欢用“说教”教育,他更相信“色彩比言语有穿透力”,“教育不是建教室,是给梦想留个出口。”

所以他把传统中国色带进了停车场:

•中国红:代表热情与希望;

•孔雀蓝:属于梦想与自由;

•琉璃黄:是温暖与智慧;

•藕荷紫:是诗意与沉静。

这些颜色原本属于书画、丝绸、宫殿,现在,它们成了孩子的日常背景。

“当一个孩子从小在这些色彩中长大,他的美学品位和民族自信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被喊出来的。”

折腾?是的,但这是一种有深度的中国色彩“文化折腾”。

图片4.jpg

 

折腾四:艺术不是画出来的,是生活进去的

许多美术家喜欢把作品锁进展厅,让人仰望;

而晨晓更愿意让艺术走下画框,走进生活,和呼吸共鸣。

他把墙变成留言板,谁都能写;把作品挂上展示柜,谁都能参与;甚至连地板图案也让孩子参与设计。

“我不想让孩子变成艺术的观众,我要他们成为艺术的参与者。”

这种艺术,不是静止的,而是活的、流动的。

艺术家变成了“导演”,孩子变成了“演员”,整个校园成了“舞台”。

真正的教育,从不是“知识灌输”,而是**“文化感染”;

真正的空间,也不是“建筑容器”,而是“情感栖息地”**。

图片5.jpg

 

折腾五:艺术家的责任,是折腾出文化温度

晨晓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的“设计师”,他更像一个中国色彩“文化发起人”。

他提出三条铁律,每一个校园艺术项目都必须遵守:

1.孩子优先,艺术退后——创作由孩子主导,艺术家只是“后勤”;

2.家校互动,不再沉默——展示区变成交流平台;

3.空间更新,作品轮替——艺术不僵化,要像教育一样流动。

换句话说,他要把“艺术”变成“教育生态的一部分”,而不是装饰品。

这比什么雕塑喷泉都更“动人”——它不是“好看”,而是“好用”;不是“奢侈”,而是“深刻”。

 

 

编后语:国家文化自信,从会画风筝的孩子开始

有评论家说:这场地下停车场改造,是一个“微型中国色彩复兴工程”。

为什么?因为它用最不起眼的空间,做了最有影响力的事:

•给孩子文化的种子;

•给校园美育的火光;

•给民族自信的根源。

晨晓说:“色彩,是民族灵魂的反光。一个不会画风筝的孩子,可能也写不出自己民族的诗。”“文化自信的起点,可能是一次孩子们不小心画歪的彩虹。”

今天的文化自信,不再是几句口号,而是孩子们在画里种下的梦想,在色彩中培育的审美,在艺术里生长的心灵自由。

而所有这些,起点就在那个你我都想不到的地方:地下停车场。

正是“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画了什么,而是折腾出了谁都没想到的明天:“中国色彩”的国家文化自信。”

 

话说晨晓的折腾: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短暂,机会难得,能不能过得有滋有味、笑逐颜开,全靠折腾!要活得开心、有趣,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折腾。每个人仅有一次的生命机会,活得淋漓潇洒,活得快乐够本儿才是生命的意义。想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折腾再折腾!在未知的世界中寻找无限的可能。

那么,“折腾”是什么?对于晨晓而言,折腾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是对未发生的生活持续好奇,直白一点:就是不断地“搞事”,只有不断地搞事,才能发生跌宕起伏的故事,那才叫快乐的人生。对于艺术家晨晓来说,折腾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艺术态度。他相信,生命的活力来自于持续变化和不断折腾。越折腾的人生,才越有趣,只有勇敢折腾,才能让人生更加多姿多彩,才能谱写出属于自己快乐生活的艺术传奇。

这就是艺术家晨晓“折腾”式的生活方式!真正能够定义他生命的意义。他不按常理“折腾”的展览形式和跨界艺术行为,又独立行走于学院派和当代艺术的夹缝中,把艺术当成人生游戏,推翻了严肃艺术的观点,让他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上卓然独立。

—————————————————————————————————————–

晨晓,出生于浙江著名的教育世家,旅居新西兰26年,他游历80多个国家和500多个城市,举办了70余场个人画展。其个性鲜明的色彩表达,无可比性的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的特点,中国文人画精神,极具意味的审美形式,耐人寻味的原创风格,回归祖国。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出席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展开幕式。

中国代表作品:《一池荷叶》混合材料装置艺术壁画,《新富春山居图》杭州亚运会系列作品。尽管长期生活在海外,晨晓始终心系故土秉承家风,赓续老一辈人的教育事业,推动国家文化自信。2018年,他婉拒多所国内名校的邀请,回到家乡担任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致力于将“中国色彩”融入美育教育,竭尽全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承担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5 月 27 日 下午5:06
Next 2025 年 5 月 28 日 下午12: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