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车头条 作者|大米SU8
近日,浙江民生资讯广播主持人账号“拜托了老司机”发视频称,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撞上一名骑电瓶车正从斑马线过马路的人,事故造成对方骨折受伤。事后,交警判定小米SU7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电瓶车承担次要责任。
根据小米汽车方面说法,事故发生瞬间,这辆SU7车速接近60公里每小时,同时车辆搭载的AEB系统完全未启动。
这名小米SU7 车主表示,对于此次事故自己承担应有的责任这点没有问题,但是他质疑小米SU7在事故发生时,AEB系统完全没有启动。车主认为,即使没能避免发生碰撞,如果能在事故发生前将车辆速度降低一些,那么对伤者的伤害也能够更轻。
因此,该车主希望小米汽车方面能够承担部分伤者治疗费用。
关于此次事故的一些疑问小米工作人员称AEB启动有概率此次事故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关于AEB完全未启动这件事。该车主表示,小米汽车客服说是有概率发生不启动的情况,也就是车主“赶上了”。
浙江民生资讯广播主持人就此事联系了小米汽车售后中心谭经理,对方表示对于此次事故表示遗憾,但是该事故并非因为AEB未启动导致。此外,谭经理还回答了一些有关小米汽车AEB技术的疑问。
以下是车头条根据媒体咨询整理的谭经理回答内容:
问题一:AEB是什么?
答:AEB是车辆在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能够起到警示,甚至主动帮助车主进行刹停的功能。不过,该功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能百分百响应。
问题二:小米SU7 AEB工作速度区间是多少?
答:小米SU7 AEB工作速度区间是约为70公里每小时。
问题三:小米汽车发布会中,雷军在“主动安全”环节介绍称,SU7能够在135公里每小时高速下,识别到前方车道中的静止障碍车,并且做到刹停。为什么在这次事故中,碰撞瞬间车速不到60公里每小时,AEB却没反应。
答:发布会上介绍的情景是指“整车”障碍物,而本次事故中的“障碍物”是“横穿物”,情景不一样。
问题四:在“横穿物”障碍情景下,小米SU7 AEB的工作速度区间是70公里每小时?
答:是的。
问题五:本次事故中,SU7在碰撞瞬间时速近60公里每小时,应该处在AEB工作范围,为什么没有启动?
答:AEB识别是有一定概率,并不是100%。
谭经理还强调,虽然AEB识别是有一定概率,并非100%,但也并不能解释为是“碰运气”。对于车主提出小米汽车方面承担伤者部分治疗费用的要求,谭经理回应称会向上反馈。
目前,小米汽车方面尚未就此次事故发表回应。
小米发布会曾提及“AEB Pro”智能识别障碍物车头条注意到,对于AEB这种主动安全技术,小米汽车官方宣传中提及“横穿物”障碍情景并不多。
广告3月28日,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在介绍SU7主动安全上,宣传称可以在高达135公里每小时时速下,识别前方车道静止障碍物,并且刹停。
但是,在发布会上雷军曾介绍小米SU7 采用了AEB Pro技术,能够更智能的识别危险。雷军介绍称,驾驶小米SU7如果遇到电瓶车欲横穿马路,但却突然停下这种情况,小米SU7 的AEB不会紧急刹停,而是会智能减速,如果电瓶车没有横穿马路,则继续行驶。
同时,PPT上对AEB Pro的描述为“面对前碰风险,实时监测并及时制动,在危险解除时释放制动力,降低追尾等连带伤害风险,同时提升AEB能力上限,量产版本支持70km/h刹停”。
广告发布会后,在“答网友问”系列中,小米汽车也回答过一次关于AEB技术的问题,不过也是针对识别车辆前方静止障碍物,并非“横穿物”情景。
媒体测试:小米SU7未能成功识别“鬼探头”那么,针对“横穿物”障碍情景,小米SU7的AEB到底表现如何?其实,有关这个问题,很多包括易车、懂车帝等车媒都做过测试。
所谓“横穿物”障碍情景,其实和“鬼探头”类似,也就是驾驶员驾车正常行驶中,突然遭遇从路边窜出的行人、自行车、电瓶车等情景。
这种情况发生时,危险程度与车辆速度成正比。在没有AEB技术辅助情况下,仅凭人类驾驶员肉眼,很难做到即时刹停;速度越快,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在易车、懂车帝等针对“鬼探头”这种情景测试中,小米SU7的表现均“不及格”,在时速40公里每小时下,小米SU7均未做到准确识别和刹停,甚至有测试中压根没有任何警示。
此外,也有小米SU7车主发视频称,自己正常驾驶SU7过程中,遭遇过AEB“无故启动”情况,也就是在前方无任何障碍物以及危险情景下,AEB却突然启动主动减速。
但在识别前方车道静止障碍物方面,很多媒体测试结果显示,小米SU7确实能够在高速状态下准确识别并且刹停。
遵守交规,谨慎驾驶有一说一,准确识别“横穿物”这种情景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都是难度较高的,尤其是在复杂道路环境下,驾驶员视线遭到遮挡,突然遭遇前方有横穿马路的行人、自行车等。
在很多媒体评测中,能够在较高时速下识别“鬼探头”障碍并且成功刹停的车辆可以说凤毛麟角。同时,车头条调查发现,在AEB技术宣传上,众多车企主要侧重于“前方车道静止障碍物”的识别准确性上。
并且目前,这项技术也确实无法保证百分百能够避免事故发生,因此,驾驶车辆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