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穿越时空,照亮千年文脉;一缕酒香,浸润心灵,唤起文化记忆。由知名企业万茗堂参与举办“清风雅韵 月满中秋”2025艺术家中秋雅集在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启幕。
在国庆与中秋双节前夕,这场文化盛会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雅集,以创新形式守护文化根脉,为首都夜空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人文亮色。原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蔡武,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视协诗书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唐国强,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江西广播电视台陶瓷频道执行董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赵雨晴,万茗堂副总裁李庆伟等领导嘉宾和社会各界代表出席了本场盛会。
当北京春天合唱团的孩子们以纯净清澈的童声唱响《玉盘》,当中央音乐学院章红艳教授的琵琶重奏《春江花月夜》将观众带入诗画江南,当名家巨幅画作在《茉莉花》的悠扬歌声中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与守护的生动实践。
中秋,是团圆与思念的象征;国庆,是荣耀与奋进的见证。二者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家国同庆的深厚情感,更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此次中秋雅集选择在双节前夕举办,具有特殊意义。它以一种优雅而温暖的方式,将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诗书画乐、礼仪风雅鲜活地呈现在当代舞台,让传统文化从典籍记载、文物珍藏中“走”出来,“活”在当下。
雅集,这一中国文人以文会友的古老传统,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兰亭之会。曲水流觞,吟诗作赋,书画唱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独特的精神交流方式。在雅集文化的传承中,酒始终扮演着独特角色。它不仅是助兴的琼浆,更是文人墨客寄情言志、交流心灵的媒介,承载着“以酒会友、诗酒唱和”的高雅意境。
此次中秋雅集,万茗堂作为“清风雅韵 月满中秋”2025艺术家中秋雅集官方唯一指定白酒供应商,以酒为媒介,巧妙联结酒的礼韵诗性与书画的笔墨意象,融汇多重中华文脉精髓,不仅唤醒了“以文会友、以酒寄情”的时代内涵,更让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在交融中,上演了一场可观、可感、可品,流动的文化美学盛宴。
《五粮液股份春夏秋冬盛世纪念酒(花下醉)》作为晚宴指定用酒优雅亮相,以当代花笔花鸟画领军人物龚文桢大师四幅工笔花鸟画为灵感源泉,将东方美学凝于一体,成就了一款可品可鉴的艺术佳酿。其蕴含的山川意象与艺术气质,与中秋雅集的清雅格调高度契合;其工笔画的细腻文心,呼应着雅集宾客的审美高度;而春夏秋冬的循环意境,亦暗合中秋所象征的时序圆满与天地和谐。
雅集当日下午的“创作笔会”,在清雅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拉开序幕,成为整场活动的精彩预热。这场笔会以笔墨为媒,串联起书画、酒意与人文情致,成为一场融视觉、味觉与心灵体验于一体的艺术盛宴。艺术名家或凝神挥毫,笔走龙蛇;或泼墨点染,气象万千——圆转处见古拙,飘逸中藏俊秀,含蓄间蕴刚劲,一幅幅展现时代气象的佳作在酒意与墨香交织的场域中渐次生成。
笔会现场,万茗堂精心布置的文化长廊尤为引人驻足。长廊中陈列的五粮液股份系列文化酒,以笔触和色彩定格山川风月、四季流转的诗意,以酒水匠心底蕴,为这幅画卷注入了流动的生命与醇香的情感,深度融合酒之灵魂、画之底蕴、瓷之风骨。这些产品不仅是酒,更是流动的绘画、立体的诗。
书画艺术与酒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均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美学的表达。酒,让灵魂得以驰骋;书画,为驰骋的灵魂赋形。二者皆是真性情的流露,是超越言语的艺术表达。众书画大师在创作间隙,对万茗堂将名酒与名画精妙融合的创新实践表达了高度赞赏,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国文人“诗酒书画一体”的传统精神,更以当代设计语言实现了“酒画合一”的美学升维,是“让艺术走进生活”的生动诠释。
本次中秋雅集不仅是艺术与美酒的展示平台,更是一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梳理、当代诠释与深情守护。活动通过书画、美酒、歌曲、舞蹈等的多元融合,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更以生动形式赓续文脉、守护根魂,使古老文明在当下焕发新生。
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守护与弘扬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法。文化传承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与保存,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意味着要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以当代语言、现代审美重新诠释传统,使其与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审美产生共鸣。
万茗堂作为中国文化创意酒类运营平台,参与此次活动举办,既是企业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典范,也是一次关于文化守护的集体实践。他们坚持以“文化进万家”为使命,以酒为媒,推动酒文化与陶瓷、书画、非遗等领域的双向赋能与活态传承,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种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传承的模式,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清风雅韵 月满中秋”2025艺术家中秋雅集已圆满落幕,但它所引发的文化思考与回响仍将持续。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实践者与创变者,厚植文化根基,参与支持高水准的文化艺术活动,持续开拓新境,为守护中华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唯有如此,民族文化的长河才能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