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直播预约是我打算做的系列直播。第八期讲《学而思》下集的分析,包含市场分析、收入分析、获客成本、转化率、续费率等分析。欢迎预约。
体育培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行业,每年都会有新的事物和“风口”。去年开始火热的赛事,至今依旧火热延续。今年又出来了新的“风口” — 长高,或者又叫做身高管理。
在体育培训整体发展遇到瓶颈的当下,长高是否可以成功解救体育培训于水火?长高又是否是真的风口?我们这篇文章来详细进行分析。
文章共分为六个板块:
近年青少年身高趋势
长高产业的产业链构成
关于长高的一手消费者问卷分析
长高的市场规模预
体育培训行业内的长高运营模式
对长高的分析观点
近年青少年身高趋势
我国对青少年身高达标与否的标准,采用的是“身高百分位”的评价方法。通常,达标范围在P3-P97,也就是去除头尾3%的中间段,属于达标人群。而身高小于P3的属于矮小。当然,这个评判标准里,每年或者每几年都会有一个平均的绝对值作为参考。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后发现:
1、6岁男孩儿平均身高从2015年的117.7厘米提升到了2020年的119.8厘米、12岁女孩儿的平均身高从2015年的152.4厘米提升到了2020年的154.2厘米。整体看,青少年的身高是有明显的提升趋势。
从逐年的矮小率来看,2005年为5%-7%、2010年为4%-6%、2015年为3%-5%、2020年为2%-4%、2024年(预估)为2%-3%。可以发现矮小的青少年也在逐年下降。而每年对应的改善因素分别为(2010年 – 2024年):“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试点(使得贫困地区儿童身高增长1 – 3厘米)、牛奶鸡蛋消费量上涨(人均18kg – 人均36kg)、全面脱贫以及农村营养改善、运动推广。
可以看得出,随着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高达标率在逐年提升。从分年龄看,7岁年龄组在2020年的达标率为91%、12岁和15岁分别为89%和88%。低龄的孩子达标率更高。
长高产业的产业链构成
从上中下游的角度看,体育培训既是产业里的下游渠道方,理论上也可能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长高产业链的源头应该是原材料的供应,包括营养剂的原材料供应、生长素这些药物的研发供应、也有运动科学的研发。源头之下应该是一些品牌方,比如把营养剂做成产品的品牌,根据排摸,品牌方可以分为几类:医疗类产品(生长素、增高贴、手术相关产品等等)、营养品(增高奶粉这类)、运动器械类产品(拉伸器械这些)。大致分为这几个类别。这些品牌方就是做产品的,他们的收入是把产品卖给品牌方的渠道,或者通过渠道进行直销。
在渠道方面,包含了:医院、其他医疗机构、线上平台(京东、天猫等)、线下药店、健康管理机构(小儿推拿、睡眠治疗等)、体育培训机构。
回到体育培训行业来说,体育培训机构如果自己研发了科学的运动产品,同时又有一定的会员基数,理论上可以吃到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比较可观。
关于长高的一手消费者问卷分析
为了研究清楚行业,我还特别做了消费者问卷,这里先感谢天奥篮球和大隐体育的帮忙,一共回收了200份有效问卷。这里我需要强调一点:由于我们讨论的长高是围绕着体育培训行业开展的,所以问卷也是由体育培训机构进行散播和回收。而在体育培训报班的家长需求中,不排除有一定比例的身高焦虑家长。所以问卷整体的结论和普适性调查的会有偏差,但更适合体育培训。
消费者问卷中,我主要想排摸清楚一个漏斗,即:消费者群体 — 关注身高的消费者群体 — 焦虑身高的群体 — 付出行动的群体 — 付出了哪些行动 — 效果如何。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问卷设计。以下是详细的问卷分析内容:
回收的问卷中,53%的消费者只有一个孩子,47%的消费者有多个孩子。一个孩子的群体中92%是男孩子,一个孩子的群体中,孩子年龄分布比较均匀,幼儿园、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各占30%。
整体看,家长对孩子身高的关注度极高,10分制中达到了8.07分,其中选择10分的家长更是占到了38%。近70%的家长会关注孩子的骨龄。同时,87%的家长明确知道孩子的身高是否达标。
在所有样本中,有36.17%的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感到焦虑。这36.17%的焦虑家长中,焦虑程度达到了7.13分(10分制)。为了缓解焦虑,这些家长做的最多是事情是多运动(比如报个体育培训班)-67.65%,其次是去医院咨询专家-48.53%,再往后就是给孩子多喝营养补充类奶粉-32.35%,贴生长贴排在之后-22.06%,再后面就是比较零散分布了。从治疗结果看,不尽如人意,治疗效果打分为4.74分(10分制)。
从交叉分析的结果看,幼儿园、小学1-3、小学4-6的家长(多孩的分别加入计算),对孩子焦虑的家长占比分别为45.77%、36%、46.88%,同样,从焦虑程度看,幼儿园、小学1-3、小学4-6的家长焦虑程度分别是7.63、6.59、7.2。
从这个角度看,幼儿园和小学4-6年级的需求更大,小学1-3年级的也大,但比其他两个年龄段的稍好。从交叉分析的结果看,治疗效果最好的是打生长素(6.33),其次是多运动(4.78),再往后是贴生长贴和奶粉(4.5),再往后是去医院咨询医生(4.43)。整体看,除了打生长素外,都不好。
长高的市场规模预估
有了上面问卷调研的结果,市场规模就有了预估的依据。首先我们选取的是体育培训行业范围内的市场,也就是内部学员的转化。
体育培训的学员在5500万(2024年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报告有做过预估)。其次,根据报告看,幼儿园和小学的群体占到80%,也就是4400万人。
根据问卷结果,36%的家长对身高焦虑,就是1584万人。在这群人中,我认为重度焦虑的家长是有极强的付费意愿的,重度焦虑在问卷中占比为36.62%,付费的客户数在580万人。如果抛开体育培训代理产品销售的角度看,仅仅是保长高类的运动课程,基本一年2万要有的,如果长高类运动课程真是物有所值,即1159亿元的市场规模。非常可观。一个体育培训市场也就1278亿元。要是再加上渠道的钱,是一个大市场。
体育培训行业内的长高运营模式
根据我的不完全排摸,体育培训机构对长高的开展有四类模式:第一、自营校区,研发运动长高类课程,直接toC,卖给家长。第二、自营校区,向消费者售卖营养品(奶粉、助眠等等)。第三、加盟校区,赚供应链的钱。类似于奶茶店。第四、没有校区,卖线上课程,toC。
从产业的角度看,第二和第三的模式是纯渠道,赚的仅仅是差价的利润。当然了,这个差价的利润率还是非常可观的,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50%的产品利润率。而第一和第四,则是有可能赚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
对长高的分析观点
通过简短的排摸,我有几个不成熟的观点,如下:
长高是一个刚需的大市场:刚需+高客单+较高的潜在参与人群,使得长高是一个可能比体育培训更大的市场。纵使身高达标率在不断提升,但在家长眼中,P30朝下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这也和问卷中36%的焦虑家长相呼应。
门槛极高的慢生意,先研发产品再做市场化行为:我主观印象中,这个事情应该是医院需要介入的,而不是我们社会机构去做得。不管怎么样,家长花了钱和时间来科学持续长高,哪怕不达标退钱,孩子的时间是被浪费的,对孩子是严重的损伤。所以有严谨科学依据的产品和课程就尤为重要,甚至都需要经过临床一期、二期的测试。从这个角度来看,长高是一个重投入的长期工作。
自营产品为主渠道为辅:在长高里,我认为做自营产品是更有可能产生口碑和品牌的,因为效果可以定量展示。而做渠道,一方面选品不在行,另一方面进货量大的情况下现金流的压力也会更大。至少中短期吧,做自营产品,也就是保长高的运动课程(当然,前提是我相信可以通过科学运动完成身高逆袭的,是激发潜能而不是提前发育)。
产品的差异化和交付得再继续明确:在问卷中,家长为了解决焦虑,一部分通过多运动来缓解,但是效果并不好。对于体育培训机构来说,运动课程的研发门槛是什么、交付门槛是什么,为什么保长高的课程就能提升,而现在的就不能提升?有没有科学依据去支撑(很重要)?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产品交付的团队可能需要新的一批人:我认为保长高应该是一类高端的产品,同时为了达到结果,还需要高频地进行甲乙方沟通,对运动的专业性、对医疗相关的专业性、对营养学的专业性、对沟通水平的要求等等,都是指数倍的提升。我不认为现在的教练团队可以很好的hold住。
写在最后:我认为,长高是一个刚需大市场,而体育培训是有较大的先发优势的。长高能否助力或拯救现在的体育培训,关键是要有长期主义。短期,我认为长高依旧是需要吸附在体育培训上生长的婴儿。
大家觉得,长高是不是可以拯救我们体育培训行业?留言吧。
《2024年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报告》发布了,由黄迪、辛颖主要撰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长聘副教授王雪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研助理程一航参与编写及审核本报告(主要编写部分为第四章节:青少年体育培训政策环境)、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进行审核校对。为了方便吸收,我们先进行直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