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与大地之间:论两种英雄主义的传承与呼应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的思绪在两个看似迥异却又血脉相连的场景间穿梭。

33cab2544e6dda216f8b239a9607d24b.jpg

我的爷爷,一位解放军一等功臣,曾在中央军委直属某国防工程的建设工地,冒着狂风暴雨独自攀上通讯线杆,抢险接通线路,及时发出工程爆破信号,避免了一起特大人员伤亡事故,为国防事业挽回了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而南通三官殿那斑驳的砖墙,曾庇护过红十四军筹建处和秘密指挥部的秘密会议,也聆听了新四军抗战秘密指挥部的机密部署,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卓越功勋。

fd7101a5b91b4d55bffcb82b079eb294.jpg

我,作为一名中国民航大学的学子,站在这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上,突然意识到:无论是爷爷当年的高空抢险,还是他用丰个多世纪的时间、精力收集、挖掘、拯救、守护的红色遗址,都在演绎着同一种精神谱系的不同变奏——那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的英雄主义。

8c4eea2748f8df1130814cc7d2460a27.jpg

1974年初春,爷爷投身于中央军委直属的某国防工程建设。一次在班外前往工地途中,他偶然发现工程通讯系统出现故障,工程爆破讯号无法发出。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他毅然独自攀上高空抢修线路。在完成接通的瞬间,他被高压电流击落,负伤致残,重度昏迷八十多个小时,经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一壮举的背后,是那一代军人对国家使命的朴素认知——个人的行动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人民生命安全这个最高准则。

这种舍生忘死的场景,很容易被简化为一个“英雄壮举”的标签。但当我深入了解那段历史背景后才明白,爷爷那一代人的选择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自觉。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国防建设是生死攸关的事业。每一个像爷爷这样的普通军人,都将自己忠于祖国、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与保卫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紧密相连,创造出了超越个人极限的奇迹。这种英雄主义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命运的深刻理解之上。正如爷爷所说:“我们这一代人亲眼见过国家积贫积弱时的样子,所以知道为什么要拼命。”

6092c6645f651990e3ee2acff6756bb2.jpg

爷爷从部队退役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另一条“战线”——收集、挖掘、拯救、保护和修复南通三官殿这一红色遗址,弘扬其蕴含的党史、军史、抗战爱国史。这座始建于唐代的红色庙宇,在土地革命时期,是由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亲自指定安排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筹建处和秘密指挥部(中央档案馆2015年解密,档案编号ZY – 1930 – JS – 015);抗日战争时期,又是周恩来决策部署,并且得到中共中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同意认可的整个新四军抗日战争的秘密指挥部,成为实质上的中共中央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基地(有周恩来、陈云、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介绍及新四军老战士、亲身经历者、知情者的回忆介绍,录音录像以及国家军事博物馆等抗战革命文物佐证,包括国家、地方主流媒体、报纸、刊物上百次专题报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逐渐被尘埃掩埋。爷爷凭借对党、对人民、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精神和组织能力,抛弃名利,做出重大牺牲,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带领一众亲友收集史料文物,筹建博物馆、陈列馆。我时常看到他深夜伏案整理资料,冒着严寒酷暑走访当年的亲身经历者、见证者。我曾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回答:“当年我从80多个小时的重度昏迷中挺了过来;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守护历史的工程需要一辈子。”

从高空抢险到地面守护,爷爷的人生轨迹揭示了中国英雄主义的完整形态——既有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持久坚守。这种英雄主义拒绝将历史神圣化、符号化,而是通过具体而微的实践,让红色记忆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活力。南通三官殿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件展品,都因爷爷等一众亲友的努力和付出而变得鲜活,向年青一代讲述那些被遗忘的细节。而正是这些微观历史的发掘,让宏大叙事有了血肉的温度,鞭策着我们中华后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党爱国、振兴中华。

image.png

作为中国民航大学的学生,我时常思考自己与这种精神传统的关系。民航事业看似与爷爷的经历相距甚远,但在精神内核上却一脉相承。每一次安全飞行的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对细节的苛求;每一条国际航线的开通,体现着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则延续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宗旨。我们这一代人的“高空”,是驾驶舱、塔台和机库;我们的“英雄主义”,体现在对专业技能的极致追求和对安全规章的绝对遵守中。

fe50610ffe44036621b4a83a2a71e595.jpg

站在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从红十四军、新四军的浴血奋战到解放军的国防建设,再到当代民航事业的发展,我看到了中国力量成长的完整链条。南通三官殿的红色记忆、爷爷那代人的奋斗故事,与我的学习生活并非相互割裂的时代碎片,而是同一棵大树上不同高度的枝叶。守护历史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为了理解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仅是为了不忘屈辱,更是为了传承那种在民族危亡关头迸发出的伟大精神。

在这个纪念日,我不只想歌颂过去的英雄,更想探讨英雄主义在当代的延续方式。从秘密指挥部的烽火岁月到今日蓝天下的和平发展,变化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那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自觉。或许,这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纪念——不是重复过去的姿态,而是继承其中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担当。

30fffabbbf0515dde54fff02a3d711c7.jpg

当飞机冲上云霄时,我总忍不住想象爷爷当年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献身国防事业的视角。不同的是,他面对的是狂风暴雨中的国防工程安危和上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我身处的是和平年代的蓝天。但我们的视线最终都落在这片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落在这个从屈辱中站立起来、正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未来上。高空与大地之间,历史与当下之间,英雄主义以不同形态延续着它永恒的生命力。(作者:秦子晴)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9 月 26 日 下午5:47
Next 2025 年 9 月 26 日 下午6: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