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2 日,以 “构建生态新格局、探索健康管理创新发展路径” 为核心方向的第四届主动健康与临床营养高峰论坛在河南许昌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基层医养工作委员会主办、健效达生命科学(上海)有限公司承办,既是响应健康相关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行业同仁携手践行健康使命、搭建多元协作生态的重要平台。
作为临床营养领域对接健康相关战略、探索创新路径的关键载体,论坛紧扣 “健康中国 2030” 方向,贴合国家卫健委关于临床营养科建设的要求,将顶层政策设计、专家学术智慧与基层医疗实际需求深度衔接。健效达作为承办方,主动扛起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方案” 的责任,在许昌搭建起 “学术创新 – 技术研发 – 基层实践” 的闭环桥梁,助力主动健康与临床营养领域更新理念、落地实效,为 “构建生态新格局” 奠定基础。
论坛始终秉持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理念,核心使命是让营养健康理念扎根基层、让创新路径惠及百姓。此次盛会汇聚了肿瘤营养、慢性病管理、微生态技术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与企业代表,大家围绕 “如何通过临床营养创新健康管理模式” 展开深入交流,聚焦技术转化与基层落地,为健康管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路径,推动健康相关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临床营养怎么用?聚焦慢性病与肿瘤管理的创新实践
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
肿瘤患者常面临 “身体消耗大却吃不下” 的困境,上海孟超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蔡颂文在论坛中分析,肿瘤治疗期间患者体重下降超过 5% 就可能影响治疗耐受性,不少人因营养不良不得不推迟化疗甚至降低药物剂量。蔡主任特别强调 “体重就是抵抗力”,并建议基层医院通过 “体重监测 + 饮食记录 + 月度评估” 的简易模式,为肿瘤患者动态调整营养方案 —— 这一实操方法正是健康管理在肿瘤营养领域的创新落地路径,能有效避免因营养问题拖慢治疗进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腾飞教授提出 “优雅疗法 3.0” 体系,将肿瘤视作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细化 “治疗期稳体重、康复期降风险” 的分阶段干预思路,强调营养科与临床科室的全程协作。这种 “多科室联动 + 个性化方案” 的模式,为基层肿瘤营养管理提供了创新方向,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除了基础营养支持,微量元素在肿瘤患者的康复中也扮演关键角色。中国著名微量元素研究专家王治伦教授在论坛中重点解读硒元素的作用,指出硒能帮助修复肿瘤治疗中受损的细胞、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其团队研究发现肿瘤患者适量补充硒可降低感染风险。王教授建议通过补充硒来为肿瘤患者提供营养,像健效达针对肿瘤人群研发的素复元益生菌,科学配比融入硒元素,为患者提供 “益生菌 + 微量元素” 的复合型营养补充选择,这也是健康管理在产品端的创新体现;此外,通过富硒食材或规范补充剂,也能让硒元素更好地助力治疗与康复。
慢性病的营养干预
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探索慢性病营养管理的创新路径?北京协和医院方京徽主任在论坛中给出具体方向,提到很多慢性病患者知道要 “控糖”“限盐” 但缺乏方法,基层医生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 “接地气” 的实操建议 —— 例如教糖尿病患者用 “手掌估算食物分量”、为高血压患者推荐 “天然调味替代食盐”,这种 “复杂知识简单化” 的方式,正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创新落地思路,能让饮食调整更容易坚持,推动慢性病管理从 “治疗为主” 转向 “预防 + 管理”。
主动健康有新招:技术创新为健康管理生态赋能
微生态技术有突破
以往益生菌遇到胃酸易 “失效”,健效达研发总监胡学超团队在论坛中分享的技术创新,为微生态领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路径。一方面,“晶球包埋技术” 采用特殊植物胶材料作 “保护罩”,能承受强酸环境保护益生菌活性;另一方面,依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食药物质清单(目前已有 106 种药食同源物质纳入),针对不同肠道需求设计,让微生态干预更贴合中国人体质。
团队还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提升益生菌活菌数量与稳定性,目前这些技术与配方已应用到基层 —— 这种 “技术研发 – 产品落地 – 基层应用” 的流程,正是健康管理生态中 “技术赋能实践” 的典型体现,能帮助肠道功能较弱人群更好改善健康问题。
精准抗衰有新方向
随着大众对抗衰需求提升,精准抗衰不再局限于单一成分与特定人群,健效达首席科学家任路静团队分享的 PQQ 研发成果,为抗衰领域的健康管理探索了新路径。PQQ 可作用于线粒体修复、提升能量代谢,适用于压力大的年轻人、机能变化的中年人及需延缓衰老的中老年人;同时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受益。
凝聚共识,共绘健康管理生态新蓝图
本次论坛的核心价值,在于以 “构建生态新格局” 为导向,为健康管理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通过汇聚专家、企业、基层医疗力量,搭建 “学术 – 技术 – 应用” 协同的交流平台,既让专家建议转化为基层可实操的管理方法,也让企业技术创新对接百姓健康需求。
论坛不仅推动形成 “多元协作、资源互通” 的健康管理生态共识,更为后续发展指明方向 —— 未来需持续强化 “专家赋能、技术支撑、基层落地” 的联动机制,让健康管理创新路径覆盖更广泛人群,为基层健康事业注入更多活力,真正实现 “生态共建、健康共享” 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