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西安,暖意融融;教育热土,群英荟萃。2025年11月9日至11日,由西安市教育学会学术指导,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5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在古都西安盛大举行。
活动以“链接·融通·共享”为核心理念,聚焦“学习融通 无界育人—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无边界课程构建”,吸引了来自全国30余个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代表齐聚西安学习、交流、研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和未来教育发展取向。本次全国性大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实践的展台、未来的对话,覆盖师生家长逾10万人,11月9日在主会场超3000人参会。据不完全统计,10-11日的19个分会场和4个高研班活动有超8000人参加会议和相关活动,300多名教师参与课堂及活动展示,大会及分会场展示的教科研成果、课程案例及学生作品共计3万余件,成为本年度基础教育领域规模颇大、规格颇高、成果颇丰、影响颇广的综合性盛会之一。
作为本次系列活动的学术指导单位,西安市教育学会全程统筹策划、精心组织协调,促进大会从理念到落地、从展示到辐射,以实现“搭平台、聚智慧、促改革、育新人”的办会初衷。
主办单位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聚焦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以“汇聚教育智慧、赋能学校发展”为核心定位,通过内容输出、活动组织、资源链接三大板块,为中小学校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基础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搭建“政策解读-实践分享-专业成长”的教育生态平台,成为连接教育政策、专家智慧与基层实践的桥梁,推动教育理念落地与成果转化。
一、高位引领、聚焦课程,探索“无界育人”新路径
大会开幕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翟博以教育强国建设为背景,强调课程改革是教育理念、育人方式与生态的系统性重构,需打破学科、时空、资源壁垒,通过铸魂育人坚守正确方向、素养导向深化教学变革、赋能教师提升实施能力、融通整合拓展资源边界、创新评价健全保障机制五大路径,推动国家课程从“落地”向“提质”升级,实现校本化创新落地。
西安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鹏程围绕西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辞。他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当前正处于教育教学转型与课程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西安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基于全国众多学校的指导经验,在大会致辞中,深度解析了无边界课程“学科无界、学段无界、空间无界、资源无界、育人方式无界、评价机制无界”的六大内涵,针对基层学校尤其是薄弱校,提出“借鉴优质案例—结合校情校本化改造—自主创新开发”三步走策略,配套资源对接平台,降低改革门槛,协同合作推进“无界育人”的教育实践创新。
大会主旨报告和专家交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聚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塑造国民共同性与国家认同,需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与学生认知规律,通过阶梯化内容设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避免简单重复或脱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深耕核心素养落地路径,强调学科实践是关键载体,需以真实问题为起点,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跨学科协同,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结合二十余年实践,提出课程改革要坚守“让孩子成长更好”的初心,打破学段与学科壁垒,通过“大单元整合”“动态走班选课”“混龄生活学习”等方式,实现“用几十种方法对待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育人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阐释无界课程的本质是重构育人内核,而非形式上打破学科,需通过主题式跨学科学习、六年一贯制素养发展图谱、校社协同项目孵化三大路径,构建完整学习场景,赋能创新人才自主生长。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田征直指评价体系滞后是课改瓶颈,倡导以“位值评价范式革命”破局解困,破五维、释内卷,构建质量驱动的教育发展新生态,强调教育建构研究的“十维向度”,通过“三维导式”和“四环控制”,关注学生个体起点与进步空间,让评价从“筛选工具”变为“成长助力”,真正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各位专家的观点相互呼应、层层递进,从理念引领到实践路径,立体勾勒出未来课程改革的新蓝图。

二、基层探索、多元绽放,演绎“无界育人”生动实践
本届博览会设立1个主会场、19个分会场、4个高研班,由23所优质学校联合承办,涵盖浐灞、高新、碑林、长安、曲江、沣西等多个区域,呈现“全域联动、校校精彩”的活动场景,300多名教师课堂呈现,100余场不同场景的学生五育融合活动展示,3000余件课程范本标杆展示,3万余件学生作品惊艳亮相—这不是简单的“晒成果”,而是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响亮回答。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聚焦“学习融通・无界育人・从融到优・精彩绽放——无边界课程与无边界学习”,通过校长汇报、课例展示、文艺展示、特色课程、教师研修、师生沙龙等跨领域、沉浸式的学习场域深度展示,呈现了一场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推动“知行合一”理念落地的教育实践,展现了无边界课程、无边界学习的多元实施路径与蓬勃的生命力。

在长安区第三小学,“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引领下的融合课程令人耳目一新:语文教师将班队会与情绪管理结合,音乐教师用旋律疗愈心灵,心理团辅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释放压力,“七色光心理游园会”更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表达、理解与共情。

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以“数字化赋能学校课程变革”为主题,通过专家报告、校长分享、课堂展示、课程博览等方式,集中呈现了陕师大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在课程重构、教学改革与AI助力教师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累计吸引全国400余名教师走进校园,全面展现了数字化推动学校育人方式革新的实践力量。

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承办了“数智时代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全学科全场境展示交流会”。学校通过“一日三场、多层联动”的立体展示,系统呈现了“高新全人课程”体系下的三大实践维度:在夯实基础、聚焦课堂创新方面,34节基础课程全面覆盖语数英、体音美、科学、信息、劳动、心理健康、道法等11个学科,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赋能全学科的项目化、跨学科教学范式,展现了数智驱动下常态教学的深度变革;在拓展潜能、满足个性成长方面,142门选择课程广泛涵盖人文、艺术、数学、科技、体育、劳动六大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发展空间;在综合融通、凸显育人成效方面,“高新全人”综合课程通过实景呈现,集中体现了跨领域、实践育人的卓越成果。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600名教育同仁到场观摩。

在西安高新第八小学,AI与传统文化碰撞出奇妙火花:《猴脸识别》用代码守护国宝,《吼一声秦腔》借算法传承非遗,AR剪纸、智能配方足浴包……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化传承的新桥梁。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进行了“中小学馆校融合课程创新与无边界学习场域构建主题研讨会暨教学成果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代表,共探“馆校融合”新路径,共话“无边界”学习新未来。

中小学体教融合实践路径与特色发展现场会在西咸新区沣西实验学校举办,以“以体促教・融合育人”为主题,200余名教育同仁齐聚共探体育与育人的融合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各地校长及体育教育专家参会。活动中,沣西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杨振德致辞,提出“以体树人”理念和“人人奔向运动场”目标,分享学校体教融合的系统规划。主题分享环节,毛振明教授从以体立德、益智、润心等多维度,阐释体育推动五育协同的路径;多位校长分别分享“体育与健康课程创新”“体育文化培育”“AI+体育教学”等实践经验。

西安市经开第三小学以“素养导向的中小学项目式学习高品质实施”为主题,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与工作坊研讨,系统展示了项目式学习丰盈耕读少年成长、搭建项目化学习专属智能体助力教师掌握过程性评价与跨学科课程重构关键技能的实践路径。

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学围绕“让跨学科学习真实发生”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活动通过专题报告、校长分享、实战营及成果集市等丰富形式开展,赢得了与会专家与教师的纷纷点赞,有效推动了跨学科学习从理念认知向课堂实践的转化,为中小学课程创新与教学变革提供了重要启发。

三、思想激荡、守正创新,专家云集共谋教育未来
大会汇聚周洪宇、卢焕雄、方华、张治、田征、陈青萍、吴洪健等全国教育名家、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变革、区域数字化转型、“五育融合”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周洪宇教授提出“三师课堂”(教师+AI导师+学伴)是中国本土原创的教学新形态。教育专家田征提出的“位置评价”构建了中国实际,国际前沿的教育发展新评价体系和模型。

四、成果丰硕:多项创新实践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本次大会不仅是思想碰撞的平台,更诞生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推动课程改革从“理念共识”走向“实践落地”。
“一带一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学校共同体成立:大会期间,“一带一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学校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该共同体由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牵头,联合成都霍森斯小学、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杭州市南肖埠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浙江绍兴市海亮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宁夏西夏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8所优质学校共同发起,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和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指导下,确立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为理事长单位。
共同体将聚焦“立足本土文化、培育全球视野”目标,通过课程共建、师资互派、学生交流、成果共享等机制,打破地域与校际壁垒,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从“单点探索”走向“协同创新”。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正式迈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为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时代新人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
全国中小学特色课程资源库扩容升级:大会面向全国征集优质课程案例,共收到来自31个省市的申报案例800余个,经专家评审遴选300个典型案例纳入“全国中小学特色课程资源库”。其中,50个优秀案例将被集结出版《中小学无边界课程创新实践案例集》,涵盖跨学科学习、乡土课程、AI赋能教学等领域,并通过“校长派”全媒体平台进行全国推广,让优质经验惠及更多学校。
同时,校长智库发起“全国中小学特色课程资源共同体”,吸引120余所学校加入,未来将通过线上资源共享、线下校际互访、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推动课程资源从“零散分布”走向“系统整合”,为学校课程创新提供可持续支撑。
AI赋能无边界课程平台启动:大会现场,由校长智库联合网易有道、领心教育等科技企业共同研发的“AI赋能无边界课程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整合AI备课助手、跨学科课程资源库、学生素养评价系统三大核心功能——教师可通过AI工具快速设计跨学科课程方案,学生可依托平台开展个性化探究学习,管理者可实时监测课程实施成效,为“无边界课程”落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平台已接入西安高新第八小学、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等20所试点学校,未来将逐步向全国推广。
国家级教学成果实现精准对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展示及培育指导现场会同步举办,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团队(如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知行课程”、上海静教院附校“后茶馆式教学”)与30余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优秀成果从“示范引领”走向“广泛落地”。例如,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大美陕西”主题课程,将与新疆、宁夏等地的10所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助力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
“我是传承人”第二期活动顺利启动:该活动以“寻访身边传承人、打造校本传承课、展示传承新成果”为核心,通过情景剧、文创作品、课程案例等形式,展现传承教育的育人成效。活动还将建立“传承人资源库”,联动全国50余位非遗传承人、红色文化宣讲员,为学校提供线下指导与线上课程支持,助力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五、致谢:凝聚合力共赴教育新征程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的鼎力支持与协同努力,其中西安市教育局的统筹引领与深度赋能,是大会落地西安、辐射全国的核心保障。作为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西安市教育局不仅积极对接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为大会精准锚定“无边界课程”与西安基础教育实践的结合点,更在主会场场地协调、分会场资源统筹、本地优质学校组织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从推荐23所特色学校承办分会场,到联动区县教育局发动学校参与,从协调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融入课程展示,到推动西安课程改革成果通过大会平台全国分享,西安市教育局以专业的统筹能力与务实的服务态度,让“西安经验”成为大会的鲜明亮点,也让古城的教育底蕴与时代活力深度融合,为全国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教育盛会。
同时,全国32个省市县(区)教育局的积极参与,让课程改革理念真正扎根县域、服务基层——陕西蓝田县、宁夏银川西夏区、重庆璧山区等教育局组建专项团队,带着乡村教育振兴、县域教育均衡等实践困惑对接资源,推动“无边界课程”与本地教育实际深度结合,为基层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西安市教育学会田征会长及团队全程提供学术指导,以“位值评价”理论为大会筑牢学术根基,用深耕40年的基层教育经验,为“无边界课程”落地提供科学评价支撑,彰显西安教育的深厚理论底蕴;谢文辉院长带领校长智库团队,从大会主题策划、嘉宾邀约,到分会场设计、成果落地,全程以专业能力保障大会品质,用“链接・融通・共享”的理念,让全国教育智慧在西安汇聚、碰撞、落地;西安23所承办学校的师生们精心筹备,通过特色课程展示、沉浸式体验、课堂教学示范等形式,让“无边界课程”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借鉴的实践样态,展现了西安中小学的办学实力与育人智慧;还有所有参会专家、校长、教师的热情投入,带着各地的课程改革经验而来,带着对教育未来的思考交流,让思想碰撞出璀璨火花,让优质经验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的行动力量。
在此,向西安市教育局、全国各市县教育局、西安市教育学会、校长智库团队、西安承办学校及所有参会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同心协力、同向同行,才有了这场赋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盛会,也才有了无边界课程理念向全国辐射的坚实基础。
站在西安这座贯通古今的城市,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特色课程博览会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无边界课程”探索的新起点。未来,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将继续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匠人之精神”为引领,携手全国教育同仁,深耕课程改革实践,推动优质资源融通共享,共筑赋能成长的未来课程新生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如果发现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本站提供的草稿箱预览链接仅用于内容创作者内部测试及协作沟通,不构成正式发布内容。预览链接包含的图文、数据等内容均为未定稿版本,可能存在错误、遗漏或临时性修改,用户不得将其作为决策依据或对外传播。
因预览链接内容不准确、失效或第三方不当使用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错误、商业风险、法律纠纷等),本网站不承担赔偿责任。用户通过预览链接访问第三方资源(如嵌入的图片、外链等),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本网站不对其安全性、合法性负责。
禁止将预览链接用于商业推广、侵权传播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违者需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预览链接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用户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过网站指定渠道提交删除请求。
本声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争议解决以本网站所在地法院为管辖法院。本网站保留修改免责声明的权利,修改后的声明将同步更新至预览链接页面,用户继续使用即视为接受新条款。
